鮀江秋意

丘逢甲

海上瀛洲已怕谭,浩然离思满天南。
西风一夜芦花雪,鮀浦秋痕上客衫。

拼音

hǎi shàng yíng zhōu yǐ pà tán,hào rán lí sī mǎn tiān nán。
xī fēng yī yè lú huā xuě,tuó pǔ qiū hén shàng kè shān。

注释

  1. ​​鮀江​​:今广东汕头,旧称鮀浦(《潮州府志》”鮀浦司在潮阳县东”),诗人流寓之地。
  2. ​​瀛洲​​:海上仙山(《史记·封禅书》”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也”),此处借指台湾。
  3. ​​秋痕​​:秋色痕迹(《李贺·南山田中行》”秋野明,秋风白”),指芦花沾衣如雪。

译文

连海上仙山都不敢再提,
满腔离愁弥漫岭南天地。
西风一夜吹白芦花如雪——
鮀浦秋色悄悄爬上客子衣襟!

背景

本诗作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丘逢甲(1864—1912)内渡后流寓汕头时所作。时值台湾割让日本,诗人以”怕谈瀛洲”写故土沦丧之痛,”芦花雪”之景既状秋色,亦喻白头漂泊,较杜甫”白头搔更短”更显流离之悲。

赏析

  1. ​意象经营​​
    (1)”瀛洲”与”鮀浦”构成仙凡对照,近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
    (2)”芦花雪”的视觉与”秋痕”的触觉交织,似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2. ​​情感表达​​
    (1)”怕谈”写避痛心理,”满天”状愁绪弥漫,类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2)”上客衫”以物写情,近苏轼”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漂泊感。
  3. ​​炼字精警​​
    (1)”怕”字显心理创伤,”满”字写愁绪无边,较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更富压抑感。
    (2)”上”字赋予秋色主动性,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用法。

评价

  1. 当世评点​​
    梁启超评:”‘秋痕上衫’四字,可作近代移民史题注。”(《饮冰室诗话》)
  2. ​​后世定位​​
    《丘逢甲集》评:”较文天祥’山河破碎风飘絮’更见细节感染力。”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