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树自妍华,川原亦潇洒。
来寻故时路,仿佛梦中野。
泉鸣知水近,云来觉山赊。
应接都忘倦,清辉送斜夜。
拼音
cǎo shù zì yán huá
chuān yuán yì xiāo sǎ
lái xún gù shí lù
fǎng fú mèng zhōng yě
quán míng zhī shuǐ jìn
yún lái jué shān shē
yìng jiē dōu wàng juàn
qīng huī sòng xié yè
注释
- 洛滨:洛阳洛水之滨,司马光退居洛阳时常游之地。
- 妍华:草木繁盛华美。
- 潇洒:此处形容川原开阔明朗之貌。
- 故时路:曾经走过的旧路,暗含追忆往昔之意。
- 梦中野:如梦境般朦胧的田野景象。
- 山赊:山影遥远(“赊”为古语,意为遥远)。
- 清辉:月光或暮色中的天光。
译文
草木自然生得繁茂华美,河流原野也显得开阔明朗。
重寻往日走过的旧路,眼前的旷野恍若梦中曾见。
泉声叮咚便知水流临近,云雾飘来更觉远山苍茫。
沉浸美景全然忘却疲惫,暮色天光伴我送走斜阳。
背景
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年间(约1073年),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退居洛阳独乐园。洛水之滨为其日常散步之地,诗中融合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与政治失意后的超脱心境,展现“吏隐”状态下的精神世界。
赏析
- 时空交织:
- 空间:由近及远(草树→川原→泉水→远山),构建立体山水画卷。
- 时间:从白昼漫游至“斜夜”,暗示忘情自然的悠长过程。
- 哲学意蕴:
- “自妍华”“亦潇洒”暗合道家“自然无为”思想。
- “梦中野”呼应庄子“蝶梦”典故,表达对现实政治的疏离感。
- 情感张力:
表面写闲适游赏,实则“故时路”“梦中野”等语隐含对昔日政治理想的怀念与怅惘。
评价
- 宋代刘克庄《后村诗话》称:“温公洛中诸作,此篇最得陶谢山水真味”。
- 明代胡应麟《诗薮》评:“‘泉鸣知水近,云来觉山赊’十字,物我两忘,直追王孟”。
- 近代钱钟书《谈艺录》指出:“末句‘清辉送斜夜’化用谢灵运‘清晖能娱人’,而更显简淡”。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