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寺丞觐知富顺监

司马光

汉家五尺道,置吏抚南夷。
欲使文翁化,兼令孟获知。
盘馐蒟酱实,歌杂竹枝词。
取酒须勤醉,乡关不可思。

拼音

hàn jiā wǔ chǐ dào
zhì lì fǔ nán yí
yù shǐ wén wēng huà
jiān lìng mèng huò zhī
pán xiū jǔ jiàng shí
gē zá zhú zhī cí
qǔ jiǔ xū qín zuì
xiāng guān bù kě sī

注释

  1. 张寺丞:名未详,寺丞为宋代太常寺、光禄寺等机构属官。
  2. 觐知:赴任官职。“觐”为朝见,此处指赴任。
  3. 富顺监:宋代盐业重镇,今四川自贡富顺县,北宋时属梓州路。
  4. 五尺道:汉代开通的西南夷道,借指通往蜀地的险峻官道。
  5. 文翁化:汉景帝时蜀郡守文翁兴教化、办官学,喻文明治理。
  6. 孟获:三国时期南中首领,借指当地少数民族。
  7. 蒟酱:西南特产调味品,司马相如《上林赋》曾提及。
  8. 竹枝词:巴蜀民歌体裁,刘禹锡曾仿作。

译文

汉代开辟的五尺险道,朝廷设官抚慰南疆夷民。
愿你效仿文翁推行教化,同时令如孟获者也能归心。
宴席上蒟酱菜肴鲜美,歌声中融着巴蜀竹枝词韵。
此去当勤饮酒且须尽醉,莫要常念故乡徒惹愁思。

背景

此诗作于宋仁宗嘉祐年间(约1059年),司马光时任并州通判。友人张寺丞赴任富顺监(宋代重要井盐产地),诗人以诗赠别,既勉励友人治理边疆当“刚柔并济”,亦流露对西南风物的关注,体现北宋士大夫的边疆治理观念。

赏析

  1. 用典精当:
    • 历史参照:以“文翁化”“孟获知”对举,强调教化与威慑并重的边疆政策。
    • 地域特色:“蒟酱”“竹枝词”紧扣蜀地风物,凸显送别场景的真实性。
  2. 情感矛盾:
    • 尾联“取酒勤醉”与“乡关莫思”,在豪迈劝慰中暗含对友人远谪的隐忧。
  3. 政治隐喻:
    • 诗中“汉家五尺道”暗喻王安石变法前的边疆政策,反映司马光保守稳健的治国理念。

评价

  1. 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评:“温公此诗,可见宋人治边之策,非徒怀柔”。
  2. 清代纪昀《四库总目提要》称:“结句尤得送人体格,哀而不伤”。
  3. 现代学者邓广铭指出:“诗中‘文翁’‘孟获’之喻,实为北宋士大夫处理民族关系的典型思路”(《宋史十讲》。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