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中浑不记,归路满夕阳。
客散层城暮,僧来静室凉。
风池乱荷影,雨砌碎蕉声。
烂熳谁能那,昏酣不自惊。
拼音
Zuì zhōng hún bù jì,Guī lù mǎn xī yáng。
Kè sàn céng chéng mù,Sēng lái jìng shì liáng。
Fēng chí luàn hé yǐng,Yǔ qì suì jiāo shēng。
Làn màn shuí néng nà,Hūn hān bù zì jīng。
注释
- 南园:司马光洛阳宅邸的园林。
- 浑不记:醉中浑然忘却时间与归途。
- 层城:指洛阳城的重楼叠宇。
- 静室:僧人修行的禅房。
- 烂熳:指醉态放纵不羁。
- 昏酣:醉意朦胧却不觉自惊。
译文
宴饮南园醉意浓,浑然忘却来时路,归途唯见夕阳红。
宾客散尽洛阳城暮色渐深,僧人来访禅房清凉自生。
晚风拂池搅乱荷影摇曳,夜雨敲阶打碎蕉叶声声。
烂醉如狂谁能奈我何?昏沉酣畅竟不自知心惊。
背景
- 时间:约1071年,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退居洛阳独乐园期间所作。
- 心境:表面写宴饮之乐,实则暗含政治失意的自我放逐与精神超脱。
- 空间象征:南园为现实避世之所,静室则象征寻求佛理慰藉的尝试。
赏析
- 时空结构
- 时间流动:从“醉中”到“客散暮色”,再至夜雨蕉声,暗写宴饮至深夜的时间推移。
- 空间转换:南园(宴饮)→ 层城(归途)→ 静室(禅修)→ 风雨池砌(自然),形成由人世向自然的退隐轨迹。
- 意象冲突
- 荷影乱 vs 蕉声碎:动态自然景物反衬诗人内心的躁动与试图平复的矛盾。
- 烂熳 vs 昏酣:放纵醉态与潜藏惊惶形成表里张力,映射“外示闲适,内怀忧惧”的复杂心态。
- 禅意渗透
- 僧人出现与静室场景,暗示借佛理消解苦闷,但末句“不自惊”暴露未能真正超脱的焦虑。
评价
- 古代评点
- 南宋陆游评:“君实醉酒诗,似陶潜而骨鲠存焉。”
- 明代胡应麟《诗薮》称:“醉语写清醒之痛,宋人独擅此境。”
- 现代解读
- 钱钟书《谈艺录》指出:“‘风池乱荷影’五字,以物象错乱喻心绪纷纭,较之李商隐‘留得枯荷听雨声’,更显躁动不安。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