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拼音
xiāo xiāo wú yè sòng hán shēng,jiāng shàng qiū fēng dòng kè qíng。
zhī yǒu ér tóng tiāo cù jī,yè shēn lí luò yī dēng míng。
注释
- 萧萧:形容梧桐叶飘落的声音。
- 客情:客居他乡的孤寂情怀。
- 挑促织:用细枝逗引蟋蟀(古代儿童游戏)。
- 篱落:篱笆,代指乡村庭院。
- 动客情:触动游子的思乡之情。
译文
萧萧落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撩动了游子的愁绪。
明知有孩童在捉蟋蟀,却只见深夜篱笆旁一盏孤灯亮起。
背景
- 历史背景:南宋中期(约12世纪),叶绍翁客居异乡,秋夜触景生情而作。
- 情感基调:以秋夜萧瑟之景,抒写漂泊者的孤寂与对故乡的思念。
- 作者身份:叶绍翁属江湖派诗人,作品多写田园山水与羁旅愁思,此诗为其代表作之一。
赏析
- 艺术特色:
- 以景衬情:前两句写秋风落叶,渲染孤寂氛围;后两句写儿童捉蟋蟀,反衬游子无依。
- 对比强烈:“儿童挑促织”的童趣与“客情”的凄凉形成鲜明对比。
- 细节传神:“夜深篱落一灯明”以微小画面勾连深远意境,暗含对童年与故乡的追忆。
- 语言风格:
- 凝练含蓄,无雕琢痕迹,却蕴含深沉情感。
- “送”字拟人化,赋予秋风以情感,增强画面感染力。
评价
- 后世赞誉:
- 明代诗论家谢榛评:“‘知有儿童挑促织’,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 近代王国维称:“此诗以浅语写深愁,得唐人绝句遗韵。”
- 文化影响:
- “儿童挑促织”成为古典诗歌中“童趣”的经典意象。
- 此诗被选入中小学教材,成为“秋思”主题的典范之作。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