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邵尧夫安乐窝中职事吟

司马光

灵台无事日休休,
安乐由来不外求。
细雨寒风宜独坐,
暖天佳景即闲游。
松篁亦足开青眼,
桃李何妨插白头。
我以著书为职业,
为君偷暇上高楼。

拼音

Líng tái wú shì rì xiū xiū,
Ān lè yóu lái bù wài qiú。
Xì yǔ hán fēng yí dú zuò,
Nuǎn tiān jiā jǐng jí xián yóu。
Sōng huáng yì zú kāi qīng yǎn,
Táo lǐ hé fáng chā bái tóu。
Wǒ yǐ zhù shū wéi zhí yè,
Wèi jūn tōu xiá shàng gāo lóu。

注释

  1. 灵台:原指周代天文台,此处喻心境澄明。
  2. 休休:悠然自得貌,典出《诗经·唐风》「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3. 外求:指向外界追求安乐。
  4. 松篁:松树与竹林,象征高洁;青眼:典出阮籍,喻赏识。
  5. 桃李插白头:以鲜花装饰白发,暗含超脱年龄的豁达。
  6. 偷暇:忙中偷闲,呼应「职事吟」主题。

译文

心境澄明无俗事缠身,每日恬淡自适,
安乐本在方寸之间,何须向外索求。
细雨寒风正宜独坐静思,
暖阳佳景便可信步闲游。
松竹苍翠足令高士青眼相待,
桃李芬芳何妨为白发添一缕风流。
我本以著书立说为平生志业,
今日却愿为你暂搁笔墨,共登高楼。

背景

交游溯源:邵雍(尧夫)居洛阳安乐窝时,与司马光、富弼等组成「耆英会」,此诗为司马光应和邵雍《安乐窝中职事吟》之作。
思想呼应:邵雍诗云「半记不记梦觉后,似愁无愁情倦时」,司马光此作既承其闲适主旨,又注入士大夫「进退皆忧」的儒家底色。
历史坐标:约作于1080年,时司马光退居洛阳编修《资治通鉴》,表面写闲居之乐,实为「变法派」当权下的精神自守。

赏析

  1. 语言张力
    • 宜独坐与即闲游:通过气候反差(细雨寒风 vs 暖天佳景)展现随遇而安的生活哲学。
    • 松篁青眼与桃李白头:刚柔意象并置,暗含士人「外示淡泊,内藏风骨」的双重精神世界。
  2. 情感层次
    • 前四句铺陈安乐之境,后四句陡转职事主题,末句偷暇二字泄露矛盾——著书济世的使命感与友朋交游的闲适感相互撕扯。
    • 为君一词凸显儒家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集体意识,即便隐逸亦难真正忘怀世事。
  3. 哲理思辨
    • 解构安乐定义:否定物质性外求,强调内在精神构建(灵台无事)。
    • 揭示宋代理学家「格物致知」的生活实践:著书(职业)与登楼(闲情)皆属「穷理尽性」之道。

评价

  1. 古代评点
    • 邵雍《伊川击壤集》自注:「君实和诗,如老吏断狱,字字见筋骨」。
    • 清代厉鹗《宋诗纪事》称:「温公此作,于放翁『小楼听雨』境界外,别开士大夫进退之道」。
  2. 现代解读
    • 钱穆《中国文学论丛》指出:「『偷暇上高楼』五字,写尽北宋士大夫政治困境中的精神喘息,较之魏晋隐逸诗更显入世情怀」。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