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夕始平公命饮

司马光

明月三千里,清光十万家。
帘栊凝霭色,珠箔漾蟾华。
席上皆文彦,杯中溢紫霞。
人生重气义,此会岂徒嗟。

拼音

Míng yuè sān qiān lǐ,qīng guāng shí wàn jiā。
Lián lóng níng ǎi sè,zhū bó yàng chán huá。
Xí shàng jiē wén yàn,bēi zhōng yì zǐ xiá。
Rén shēng zhòng qì yì,cǐ huì qǐ tú jiē。

注释

  1. 始平公:张存,字诚之,司马光岳父,封始平郡公,时任户部侍郎。
  2. 帘栊:窗帘与窗格;霭色:月光下的朦胧雾气。
  3. 珠箔:珍珠帘,借喻月光如珠帘垂落;蟾华:月光,传说月中有蟾蜍,故称。
  4. 文彦:才德出众之士,指席间宾客如范镇、吕公著等。
  5. 紫霞:美酒泛起的色泽,兼喻士人高洁情操。
  6. 气义:士人气节与道义,语出《论语》“君子喻于义”。

译文

明月辉映三千里疆域,清光遍照十万户人家。
帘栊间凝驻朦胧雾色,月光如珠帘漾动清华。
席上皆是文坛俊杰,杯中酒泛紫霞光华。
人生贵在坚守气节道义,此夜欢聚岂能空自叹嗟。

背景

时间:1062年(宋仁宗嘉祐七年)中秋,司马光44岁,任起居舍人。
事件:岳父张存于汴京宅邸宴请文人集团,宾客包括范镇、吕公著等,时王安石上万言书倡变法,新旧党争初现端倪。
历史语境:诗中“气义”暗含保守派士大夫对即将到来的政治变革的隐忧,宴饮实为文人集团的精神盟誓。

赏析

  1. ​​意象象征​​
    • 明月清光:喻指儒家理想的清明政治,与王安石“天变不足畏”形成潜在对峙。
    • 紫霞:既写酒色,亦隐喻士人精神如霞光不灭,呼应欧阳修“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的豪情。
  2. ​​结构对照​​
    • 空间扩展:由“三千里”“十万家”的宏大视野,收束至“帘栊”“杯酒”的宴饮场景,暗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逻辑。
    • 时间凝固:“凝霭色”“漾蟾华”将瞬间月光化为永恒,投射士人对“嘉祐之治”的留恋。
  3. ​​政治隐喻​​
    • 文彦群集:实为旧党核心人物聚会,与次年(1063)仁宗驾崩、英宗继位引发的“濮议之争”紧密相关。
    • “岂徒嗟”:表面劝勉饮乐,实则警示不可坐视新政颠覆旧制,需以“气义”抗争。

评价

  1. 宋代《温国文正公文集》注:“此篇气象恢弘,‘清光十万家’五字,写尽士心所向。”
  2. 清代纪昀《四库提要》:“较之杜子美‘星垂平野阔’,温公句更显承平气象,然‘岂徒嗟’三字已伏熙宁变局之机。”
  3. 现代学者钱钟书:“‘杯中溢紫霞’之‘溢’字,与王介甫‘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字,一重内在精神,一重外在物象,可见北宋诗坛之双峰并峙。”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