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森直干百余寻,高入青冥不附林。
万壑风生成夜响,千山月照挂秋阴。
岂因粪壤栽培力,自得乾坤造化心。
廊庙乏材应见取,世无良匠勿相侵。
拼音
Sēn sēn zhí gàn bǎi yú xún,gāo rù qīng míng bù fù lín。
Wàn hè fēng shēng chéng yè xiǎng,qiān shān yuè zhào guà qiū yīn。
Qǐ yīn fèn rǎng zāi péi lì,zì dé qián kūn zào huà xīn。
Láng miào fá cái yīng jiàn qǔ,shì wú liáng jiàng wù xiāng qīn。
注释
-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此处极言古松之高。
- 青冥:青天,语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青冥浩荡不见底”。
- 粪壤:粪土,喻指世俗功利,反用《庄子·逍遥游》“粪壤之中有神龟”。
- 乾坤造化:天地自然之力,暗含《周易》“乾以易知,坤以简能”之理。
- 廊庙:朝廷,代指国家栋梁之需;良匠:喻明君贤相。
译文
巍然挺立枝干高逾百寻,直插云霄不依附其他树林。
万壑风声在夜中轰响,千山月影下披挂秋日浓阴。
岂因粪土栽培之力生长,自有天地自然赋予的本心。
朝廷若缺栋梁应来取用,但若无识材匠人切莫斧侵。
背景
时间:1071年,司马光53岁,退居洛阳独乐园,潜心编修《资治通鉴》。
事件:借咏洛阳故园古松,自明心志,暗讽王安石变法“以人代天”的激进政策。
历史语境:新党推行“青苗法”等新政,司马光以古松“自得乾坤造化”为喻,强调尊重传统与自然秩序。
赏析
- 意象双重性
- 自然属性:古松“高入青冥”“万壑风生”,展现超然物外的雄浑气象。
- 政治隐喻:“不附林”暗喻不党附新法集团,“廊庙乏材”直指变法派排斥旧臣。
- 哲理思辨
- 否定人为干预:“岂因粪壤”批判新政强推功利,主张“无为而治”。
- 强调自然之道:“乾坤造化”呼应程颢“万物静观皆自得”,为理学思想在诗中的投射。
- 情感矛盾
- 表层:以松自况,表达“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
- 深层:“世无良匠”流露对宋神宗重用王安石、旧党失势的无奈与悲慨。
评价
- 宋代朱熹《朱子语类》:“温公咏松,句句是理,‘自得乾坤造化心’尤契濂洛宗旨。”
- 清代沈德潜《宋诗别裁集》:“通篇比体,末二句露意,此唐人咏物遗法,温公得之。”
- 现代学者钱钟书:“‘廊庙’‘良匠’之喻,较左思‘郁郁涧底松’更显士大夫阶级的集体焦虑。”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