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中书事二绝

司马光

其一​​
松阴迷草径,苔色满柴扉。
尽日无人到,时看白鹭飞。

​​其二​​
芳洲生夕霭,空翠落庭柯。
坐久禽声息,残阳下短坡。

拼音

​​其一​​
Sōng yīn mí cǎo jìng,tái sè mǎn chái fēi。
Jǐn rì wú rén dào,shí kàn bái lù fēi。

​​其二​​
Fāng zhōu shēng xī ǎi,kōng cuì luò tíng kē。
Zuò jiǔ qín shēng xī,cán yáng xià duǎn pō。

注释

  1. ​​柴扉​​:柴门,代指隐士居所,化用陶渊明“倚杖柴门外”。
  2. ​​芳洲​​:长满花草的水中小洲,语出《楚辞》“采芳洲兮杜若”。
  3. ​​空翠​​:空中青翠的雾气,源自王维“空翠湿人衣”。
  4. ​​庭柯​:庭院中的树木,陶渊明有“眄庭柯以怡颜”句。

译文

​​其一​​
松荫遮掩了草间小径,青苔爬满简陋柴门。
整日无人来访,偶见白鹭悠然飞过。

​​其二​​
芳草小洲暮霭渐生,青翠雾气萦绕庭树。
久坐直至鸟声停息,夕阳余晖洒落矮坡。

背景

时间:1071-1085年,司马光退居洛阳独乐园期间。
事件:编修《资治通鉴》之余,记录园中幽居生活,二绝为组诗,体现“独乐”心境。
历史语境:新旧党争中旧臣失势,司马光借园景暗喻政治环境——

  • ​​白鹭​​:象征高洁,反讽朝中趋炎附势之辈;
  • ​​残阳​​:隐喻北宋国势渐衰,变法难挽颓局。

赏析

  1. ​​意象体系​​
    • ​​隐逸符号​​:松阴、苔色、柴扉,构建陶渊明式田园空间;
    • ​​时间隐喻​​:白鹭飞(动)与残阳下(静)对照,暗含“静观时变”的政治姿态。
  2. ​​禅理渗透​​
    • “坐久禽声息”:以禅宗“默照”之法观照自然,呼应程颢“万物静观皆自得”。
  3. ​​诗画交融​​
    • 第一首构图:近景(草径)→中景(柴扉)→远景(白鹭),层次分明如宋人小品画;
    • 第二首光影:夕霭的空翠与残阳的暖色,形成冷暖色调对比。

评价

  1. 宋代朱熹:“温公小诗,有韦苏州(应物)气韵,然‘残阳下短坡’五字,尤见史家苍茫眼界。”
  2. 清代沈德潜:“二绝句不著一字议论,而新旧法之是非,熙丰、元祐之消长,俱寓其中。”(《宋诗别裁集》)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