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园杂诗·石

司马光

君心固已定,物理难豫谋。
万石横水旁,无风亦惊秋。
我欲镵其旁,终古为尔留。
不须更引绠,蛟龙恐吞舟。

拼音

Jūn xīn gù yǐ dìng,wù lǐ nán yù móu。
Wàn shí héng shuǐ páng,wú fēng yì jīng qiū。
Wǒ yù chán qí páng,zhōng gǔ wéi ěr liú。
Bù xū gèng yǐn gěng,jiāo lóng kǒng tūn zhōu。

注释

  1. ​​君心​​:此处指石头的本性,兼喻士人操守。
  2. ​​豫谋​​:预先谋划,语出《周易》“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
  3. ​​镵(chán)​​:凿刻,指题刻铭文于石上。
  4. ​​引绠(gěng)​​:拉绳测量,喻人为干预自然,典出《庄子》“绠短者不可以汲深”。
  5. ​​蛟龙吞舟​​:化用《庄子·庚桑楚》“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则蝼蚁能苦之”,暗指过度干预反招灾祸。

译文

石之本性坚如磐石,万物之理岂能预谋。
万千巨石横亘水畔,无风亦使秋气肃杀。
我欲在石旁镌刻铭记,愿此石永世长存。
不必强拉绳索丈量,恐惊蛟龙掀翻舟船。

背景

时间:1076年,司马光58岁,退居洛阳独乐园。
事件:借咏南园巨石,抒写反对王安石变法之志,主张顺应自然、坚守本心。
历史语境:新法推行“农田水利法”,强征民力开山凿石,司马光以“万石横水”暗讽新政扰民。

赏析

  1. ​​哲理结构​​
    • ​​本体论​​:“君心固已定”强调万物自有本性(如石之坚),反对变法“以人代天”。
    • ​​方法论​​:“不须引绠”主张无为而治,与王安石“天变不足畏”形成思想对抗。
  2. ​​意象隐喻​​
    • ​​万石横水​​:象征旧党士大夫群体的集体坚守,暗合司马光“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政治立场。
    • ​​蛟龙吞舟​​:喻指新党激进政策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如青苗法、市易法导致的民怨。
  3. ​​诗学突破​​
    • 以议论入诗,打破唐诗“情景交融”传统,体现宋诗“尚理”特征。
    • “无风亦惊秋”五字,以物理现象(巨石改变局部气候)暗含政治警示,科学观察与哲学思辨交融。

评价

  1. 宋代叶适《习学记言》:“温公此诗,理胜于辞,然‘蛟龙恐吞舟’之喻,直刺熙宁弊政。”
  2. 清代方东树《昭昧詹言》:“通篇比体,较柳子厚《小石潭记》更显士大夫忧世之心。”
  3. 现代学者钱钟书:“末二句翻转《庄子》典故,为宋诗‘以才学为诗’典型,然理趣终不掩史鉴。”(《谈艺录》)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