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故洛阳城

司马光

四合连山缭绕青,三川滉漾素波明。
春风不识兴亡意,草色年年满故城。
烟愁雨啸黍华生,宫阙簪裳旧帝京。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注释

  1. ​​三川​​:指洛阳周边的黄河、洛水、伊水。
  2. 簪裳​​:官员冠服,代指昔日朝堂盛况。
  3. ​​黍华​​:化用《诗经·黍离》“彼黍离离”,喻故国衰亡之悲。
  4. ​​古今兴废​​:呼应《资治通鉴》“鉴前世之兴衰”的史学观。

译文

群山四合青翠缭绕,三川之水波光澄明。
春风不解历史兴亡深意,岁岁吹绿荒草掩埋的故城。
烟雨愁怨中黍苗生长,宫阙华服曾是旧日帝京。
若问古今兴衰更替之理,只需看这洛阳城的沧桑变迁。

背景

  • ​​时间​​:1084年(元丰七年),司马光完成《资治通鉴》后重游洛阳。
  • ​​历史投射​​: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其兴衰浓缩华夏三千年治乱规律,末二句为《通鉴》核心思想的诗意表达。

赏析

  1. ​​时空叠印​​
    • 自然意象(春风/草色)象征天道无情,人文意象(宫阙簪裳)揭示权力脆弱性。
  2. ​​诗史互文​​
    • “若问古今兴废事”将洛阳视为中国历史的微缩模型,与《通鉴》的“长时段”史观呼应。

评价

  1. 宋代叶适:“二十八字写尽《通鉴》百万言。”
  2. 清代顾炎武:“较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更显史家通识。”
  3. 现代陈寅恪:“以洛阳为‘历史实验室’,诗史皆具实证精神。”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