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
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
拼音
Chuán lí hóng zé àn tóu shā,rén dào huái hé yì bù jiā。
Hé bì sāng qián fāng shì yuǎn,zhōng liú yǐ běi jí tiān yá!
注释
- 洪泽:洪泽湖,在今江苏北部,与淮河相连
- 岸头沙:岸边沙地,指船只启航处
- 意不佳:心情不好
- 桑乾:桑乾河(今永定河),北宋时是宋辽界河
- 中流以北:淮河中游以北地区(时被金国占领)
- 天涯:指疆域边界,暗含故土沦丧之痛
译文
船只离开洪泽湖岸边的沙地驶入淮河,
一到淮河,心情便陡然低落。
何必说桑乾河才算遥远呢?
如今这淮河中游以北,就是大宋的天涯了!
背景
- 时间: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冬,杨万里奉命迎接金国使者
- 地理背景:淮河是南宋与金国的分界线,诗人首次以官员身份抵达边境
- 历史背景:绍兴和议(1141年)后,淮河以北尽归金国,诗人触景伤怀
- 心境:表面写地理疆界,实则抒发国土分裂的沉痛与屈辱
赏析
- 艺术特色
- 对比手法:将历史界河桑乾与当下界河淮河并置,凸显疆域萎缩
- 空间转换:从洪泽到淮河,再到”中流以北”,层层递进展现边界之痛
- 反诘语气:”何必””即是”强化愤懑无奈之情
- 意象解析
- 淮河:既是地理分界,更是心理创伤的象征
- 天涯:化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反其意而用之
- 沙与流:暗喻时间的流逝与国耻的凝固
- 语言风格
- 语言平实而内蕴沉痛,体现”诚斋体”的深沉一面
- “意不佳”三字举重若轻,却承载家国之思
评价
- 历代评点
- 清代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四绝句字字沉痛,此首尤令人不敢卒读”
- 钱钟书评:”以地理写政治,咫尺篇幅纳万里愁思”
- 地位
- 杨万里爱国诗代表作
- 南宋”边塞诗”转型的典范(从戍边建功转向界河伤怀)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