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时节动愁予。
拼音
Jìng zhí fū hé xì,qiáo wēi kě miǎn fú。
Yuǎn shān fēng wài dàn,pò wū mài biān gū。
Sù cǎo chūn fēng yòu,xīn qiān qù suì wú。
Lí huā zì hán shí,shí jié dòng chóu yú。
注释
- 寒食:清明前一日或二日,传统扫墓时节
- 上冢:扫墓
- 迳直:小路笔直
- 夫何细:多么狭窄
- 桥危:年久失修的危桥
- 宿草:隔年旧草
- 新阡:新修的墓道
- 愁予:使我忧愁(”予”为第一人称代词)
译文
狭窄的小路多么笔直,
年久失修的危桥勉强可过不需搀扶。
远处的山峦在枫林外显得淡远,
破旧的房屋在麦田边孤独伫立。
春风吹又生隔年的旧草,
新修的墓道去年还不曾有过。
梨花自然开放于寒食时节,
这清明时令触动我的哀愁。
背景
- 时间: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寒食节
- 地点:江西吉水祖墓
- 个人背景:诗人时年61岁,回乡祭扫先人墓地
- 社会风俗:反映宋代寒食清明祭扫习俗
赏析
- 艺术特色
- 空间转换:由近及远(小路→远山)的扫墓路线
- 今昔对比:”宿草”与”新阡”的时间维度
- 移情手法:梨花”自”开与诗人”愁”的主观感受
- 意象解析
- 危桥破屋:象征生命的脆弱
- 春风宿草:体现生死循环的自然规律
- 寒食梨花:传统哀思的象征物
- 语言风格
- 善用虚词(”夫””可””又””自”)调节情感节奏
- “动愁予”的倒装句式强化抒情效果
评价
- 历代评点
- 清代《宋诗精华录》评:”写祭扫情景,字字沉痛”
- 钱钟书称此诗”将仪式感转化为生命沉思”
- 地位
- 杨万里祭悼诗代表作
- 宋代寒食题材的典范之作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