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春

陈与义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
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

注释

  1. 伤春:化用杜甫《伤春》诗题,借春光流逝暗喻国势衰微。
  2. 庙堂:朝廷;平戎:平定北方金兵入侵(时值建炎四年,金兵渡江南犯)。
  3. 甘泉照夕烽:反用汉代甘泉宫典故,指金兵烽火逼近都城临安。
  4. 穷海看飞龙:宋高宗赵构乘船避敌至温州海域,暗讽帝王逃亡之狼狈。
  5. 向延阁:指向子諲,时任长沙太守,率军抗金。

译文

朝廷无计抵御胡虏铁骑,坐视烽火映红帝王行宫。
初惊战马嘶鸣震动都城,哪料天子竟逃遁至海隅!
孤臣愁思如白发三千丈,年年春色依旧繁花似锦。
稍慰人心是长沙向将军,敢率疲兵迎战豺狼兵锋。

背景

  • 时间:1130年(建炎四年),金兵攻破临安、明州,宋高宗逃亡海上。
  • 事件:陈与义避乱至湖南,闻向子諲潭州抗金事迹,悲愤中作此诗。
  • 历史映射:
    首联直斥朝廷昏聩无能,与杜甫“朝廷衮职虽多预,天下军储不自供”呼应;
    颈联“烟花一万重”反用杜甫“关塞三千里”,凸显战乱与繁华的残酷对比。

赏析

  1. 悲怆与反讽的交织
    以“伤春”写“伤国”,将自然时序(春去)与历史劫难(国危)双重叠加。
    “烟花一万重”反讽临安残余的虚假繁华,与“孤臣霜发”形成刺目对比。
  2. 史诗笔法
    空间跳跃:庙堂→甘泉→穷海→长沙,构建全景式战乱图卷。
    时间浓缩:从“初怪”(战起惊愕)到“岂知”(帝王逃亡),再到“稍喜”(局部抵抗),展现历史进程的荒诞与悲壮。
  3. 杜诗遗风
    化用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之沉郁,更添“穷海飞龙”的尖锐批判;
    尾联效法《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在绝望中注入抗争微光。

评价

  1. 元代方回:“简斋《伤春》雄浑悲怆,可比老杜《诸将》,宋人七律压卷之作。”(《瀛奎律髓》)
  2. 清代纪昀:“‘疲兵敢犯犬羊锋’五字力透纸背,有子美《悲陈陶》之气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