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释

  1. ​​帘旌不动​​:酒楼帷幔静止,暗喻时局僵滞(1129年金兵南侵后南宋朝廷偏安一隅)。
  2. ​​吴蜀横分地​​:岳阳楼为三国吴蜀争夺要冲,勾连历史与现实的空间张力。
  3. 三年多难​​:指1127年靖康之变至1129年诗人流离湖湘的三年战乱。
  4. ​​老木沧波​​:枯树与苍茫水波,既写实景又喻南宋国运衰颓。

译文

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帷幔凝滞夕阳沉缓。
登临当年吴蜀割据之地,徘徊于湖山暮色之间。
万里漂泊仍眺望故土,三年离乱更倚危栏。
白发凭吊古迹于风霜中,唯见老树沧波无尽悲凉。

背景

  • ​​时间​​:1129年秋,陈与义避金兵南逃至岳州(今岳阳),距杜甫登楼作诗已358年。
  • ​​历史情境​​:
    • 与杜甫“戎马关山北”(768年)呼应,但唐尚有“凭轩涕泗流”的悲壮,宋只剩“老木沧波”的虚无;
    • 三年间经历汴京陷落、高宗航海避敌,诗人从洛阳至襄阳、湖南,亲历“靖康之难”全过程。

赏析

  1. ​​时空折叠的史诗感​​
    • 地理维度:“吴蜀横分”将三国、盛唐、南宋三重视角叠印于岳阳楼;
    • 时间维度:“夕阳迟”“欲暮时”双关自然日暮与王朝黄昏,较李商隐“夕阳无限好”更具历史纵深感。
  2. ​​沉郁与虚空的交织​​
    • 意象对比:“万里来游”(空间之广) vs “三年多难”(时间之痛) —— 拓出宋诗前所未有的苍茫境界;
    • 情感递进:从“帘旌不动”的凝滞压抑,到“老木沧波”的终极虚无,完成从杜甫式沉郁向南宋式幻灭的美学转型。
  3. ​​对杜诗的突破与致敬​​
    • 结构模仿:首联写地理(杜诗“昔闻洞庭水”),颔联引历史(杜诗“吴楚东南坼”),但陈诗更重现实投射;
    • 精神差异:杜甫“凭轩涕泗流”仍有儒家济世热忱,陈与义“无限悲”已趋庄子“吾丧我”之境,折射两朝士人心态巨变。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