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儿又看绕淮春,叹息犹为国有人。
可使翠华周宇县,谁持白羽静风尘?
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
共说金陵龙虎气,放臣迷路感烟津。
注释
- 尹潜:周莘,字尹潜,陈与义友人,原诗已佚。
- 胡儿:指金兵,1134年(绍兴四年)春,金兵南犯淮西。
- 翠华周宇县:帝王车驾辗转州县(宋高宗避金兵辗转于越州、明州等地)。
- 白羽:诸葛亮持白羽扇指挥三军,喻抗金良将。
- 金陵龙虎气:南京(时称建康)有帝王之气,主战派曾议迁都于此。
译文
金兵再度犯境淮河逢春,可叹朝廷尚有忠义之臣。
帝王车驾辗转州县飘零,谁持白羽肃清战乱烟尘?
五载间天地翻覆无穷事,万里外江湖飘泊此残身。
皆言建康有龙虎帝王气,放逐之臣却迷途烟水津。
背景
- 时间:1134年(绍兴四年)春,金兵破庐州(今合肥),宋高宗遣岳飞救援淮西。
- 事件关联:
- 与《伤春》(1130年)相隔四年,南宋仍处守势;
- 岳飞此时作《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陈诗“白羽静风尘”与之呼应。
- 政治语境:
- 主战派赵鼎任宰相,力主建都建康,但高宗最终定都临安,“迷路感烟津”暗讽此抉择。
赏析
- 史诗笔法的浓缩
- 时间维度:“五年”(1129-1134靖康后动荡期)与“万里”(诗人自汴京至湖湘的流徙)交织;
- 空间张力:淮河前线(胡儿绕春) vs 金陵王气(虚写) vs 烟津迷途(实景),构建家国破碎的全景图。
- 士人精神的双重困境
- 身份撕裂:“叹息犹为国有人”(忠臣) vs “放臣迷路”(贬谪者)——反映主战派在朝廷的尴尬处境;
- 历史回声:效法杜甫《诸将》“安危须仗出群材”的诘问,但更显“谁持白羽”的绝望感。
- 宋诗理趣的政论转型
- 突破黄庭坚“点铁成金”的技法窠臼,直指现实政治(如“金陵龙虎气”直议迁都之争);
- 较陆游“公卿有党排宗泽”的直露,此诗以“迷路感烟津”的隐喻保持诗性尊严。
评价
- 清代纪昀:“后四句如惊涛拍岸,收束‘烟津’二字,尤见简斋忠愤盘郁之气。”(《瀛奎律髓刊误》)
- 钱钟书:“‘五年天地’一联,较放翁‘万里羁愁’更显时间纵深,为宋诗开辟历史叙事新境。”(《谈艺录》)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