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拼音
táo jìn mén qián tǔ,wū shàng wú piàn wǎ。
shí zhǐ bù zhān ní,lín lín jū dà shà。
注释
- 陶者:烧制陶器的工匠,代指底层劳动者。
- 陶尽门前土:烧陶时挖光门前的泥土,暗喻劳作的艰辛与资源耗尽。
- 鳞鳞居大厦:“鳞鳞”形容房屋如鱼鳞般密集,指富人居住的华屋。
- 十指不沾泥:富人从未亲手劳作,与陶者的辛劳形成对比。
译文
烧尽门前的泥土,屋顶上却无一片瓦。
富人的十指从不沾染泥土,却住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
背景
- 历史背景:北宋社会贫富悬殊,梅尧臣任地方官时目睹工匠、农民的苦难,借诗揭露阶级对立。
- 核心矛盾:劳动者“陶尽土”却无片瓦遮身,剥削者“不沾泥”却居华屋,直指社会不公。
- 作者立场:梅尧臣属“宋诗开山祖”,主张“文以载道”,此诗是其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赏析
- 艺术特色:
- 极致对比:前两句写陶者劳苦(“陶尽土”)与无房(“无片瓦”),后两句写富人奢靡(“不沾泥”与“居大厦”),形成尖锐对立。
- 白描手法:仅用四句二十字,以简笔勾勒社会图景,语言质朴却力透纸背。
- 隐喻深化:“鳞鳞”既状房屋密集,亦暗含对剥削者贪婪的讽刺。
- 语言风格:
- 冷峻如刀,冷静陈述中暗含愤怒,如“鳞鳞”二字不动声色却锋芒毕露。
- 末句“鳞鳞居大厦”与杜甫“朱门酒肉臭”异曲同工,直击阶级矛盾。
评价
- 后世赞誉:
- 清代袁枚评:“梅公此诗,胜过千言万语的《捕蛇者说》。”
- 现代学者钱锺书称:“中国最早的‘劳工之问’,比《诗经·硕鼠》更直指制度性压迫。”
- 社会影响:
- 南宋罗大经认为此诗“使读之者如见陶者血泪”。
- 清代《钦定四库全书》赞其“得风雅遗意,开讽喻诗先河”。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