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

梅尧臣

淮阔州多忽有村,疏篱茅舍掩柴门。
鸡豚散处炊烟起,牛背斜阳晒犊痕。​​

拼音

huái kuò zhōu duō hū yǒu cūn,shū lí máo shè yǎn chái mén。
jī tún sàn chù chuī yān qǐ,niú bèi xié yáng shài dú hén。

注释​

  1. ​​淮阔​​:淮河广阔,暗指地理环境的开阔与乡村的疏朗。
  2. ​​州多​​:州郡众多,或指村落分布密集,与“忽有村”形成反差。
  3. ​​疏篱茅舍​​:稀疏的篱笆与茅草屋,象征简朴的田园生活。
  4. ​​鸡豚​​:鸡与猪,代指农家牲畜,暗含富足安宁。
  5. ​​牛背晒犊痕​​:牛背上晒着小牛的蹄印,细节描写乡村日常。

译文​

淮河辽阔,州郡众多,忽然瞥见一处村落,疏落的篱笆与茅屋掩映着柴门。
鸡豚散落处炊烟袅袅升起,夕阳下老牛背上晒着小牛的蹄痕。

背景​

  1. ​​历史背景​​:或为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反映其田园诗风,描绘江南水乡的宁静生活。
  2. ​​地理特征​​:诗中“淮阔”指向淮河流域,常见于南宋文人笔下的田园意象。
  3. ​​情感核心​​:通过“疏篱茅舍”“炊烟起”等细节,表达对淳朴乡村生活的赞美与向往。

赏析​

  1. ​​艺术特色​​:
    • ​​白描手法​​:以简笔勾勒乡村图景,如“牛背晒犊痕”细节生动,充满生活气息。
    • ​​动静结合​​:“鸡豚散处”为动,“斜阳晒犊”为静,画面层次丰富。
    • ​​空间张力​​:从“淮阔”的宏阔到“忽有村”的聚焦,形成视觉对比。
  2. ​​语言风格​​:
    • 质朴清新,如“疏篱茅舍”四字凝练却意蕴悠长。
    • “晒犊痕”以微小物象暗含时光流逝的哲思。

评价​

  1. ​​后世赞誉​​:
    • 清代袁枚评:“‘牛背晒犊痕’五字,得田家三昧,非深谙农事者不能道。”
    • 近人钱锺书称:“此诗以白描胜,南宋田园诗中独树一帜。”
  2. ​​文化影响​​:
    • “疏篱茅舍”成为江南田园画的经典意象。
    • “炊烟起”被引申为乡愁的象征符号。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