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既丧我妻,云何不我悲?
朝暮抚遗物,泪尽继以血。
魂兮若有知,魂兮可来归?
空堂耿耿灯,瘦影何颀颀。
拼音
tiān jì sàng wǒ qī,yún hé bù wǒ bēi?
zhāo mù fǔ yí wù,lèi jìn jì yǐ xuè。
hún xī ruò yǒu zhī,hún xī kě lái guī?
kōng táng gěng gěng dēng,shòu yǐng hé qí qí。
注释
- 丧我妻:妻子去世,直指生死永隔的悲痛。
- 云何不我悲:反诘上天为何不让自己悲伤,实为痛彻心扉的哀号。
- 遗物:妻子留下的物品,如衣物、器物,象征回忆与思念。
- 魂兮可来归:呼唤亡妻魂魄归来,体现对生死界限的绝望叩问。
- 耿耿灯:长明灯,象征孤独守夜与未熄的哀思。
- 瘦影颀颀:灯下身影消瘦修长,暗喻形销骨立的身心状态。
译文
上天既然夺走了我的妻子,为何我心中竟无悲痛?
日夜抚摸她留下的遗物,泪水流尽后又以血续泪。
亡魂啊若能感知,请归来吧!
空荡的厅堂里孤灯长明,映照我消瘦修长的身影。
背景
- 历史背景:北宋诗人梅尧臣为悼念亡妻而作,时值妻子病逝后,诗人陷入巨大悲恸。
- 情感核心:以“丧妻”为切入点,直击生死离别的终极痛苦,展现儒家“哀而不伤”与个体情感爆发的矛盾。
- 社会关联:宋代士大夫阶层普遍重视家庭伦理,此诗折射出丧偶对士人精神世界的毁灭性冲击。
赏析
- 艺术特色:
- 反诘与叩问:以“云何不我悲”质问天道,打破传统悼亡诗的含蓄,直露撕心之痛。
- 意象叠加:“遗物”“空堂”“瘦影”层层递进,构建压抑窒息的哀思空间。
- 通感修辞:“泪尽继以血”将生理痛感转化为情感烈度,强化悲怆的真实性。
- 语言风格:
- 凛冽如刀,摒弃华丽辞藻,以白描直击人性本真。
- “颀颀”二字形容身影消瘦,形神兼备,暗含形神分离的哲学隐喻。
评价
- 后世赞誉:
- 清代赵翼评:“‘泪尽继以血’五字,写尽人间至痛,非亲身经历者不能道。”
- 现代学者袁行霈称:“此诗打破宋诗理性克制传统,以血泪文字直抵情感内核。”
- 文化影响:
- 被奉为“悼亡诗双璧”之一(另一为元稹《遣悲怀》)。
- “空堂耿耿灯”成为后世描绘孤寂守丧的经典意象。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