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木暮苍苍,风林夕噪黄。
百兽为我食,谁言猛虎良?
猛虎虽云恶,未解提人肠。
人言猛虎恶,莫使猛虎伤。
拼音
shān mù mù cāng cāng,fēng lín xī zào huáng。
bǎi shòu wèi wǒ shí,shuí yán měng hǔ liáng?
měng hǔ suī yún è,wèi jiě tí rén cháng。
rén yán měng hǔ è,mò shǐ měng hǔ shāng。
注释
- 山木暮苍苍:傍晚山林昏暗,暗喻社会环境的险恶。
- 风林夕噪黄:风吹树林发出沙沙声,象征时局动荡的喧嚣。
- 百兽为我食:猛虎捕食百兽,隐喻权势者对百姓的压迫。
- 谁言猛虎良:反问世人是否认为猛虎善良,暗指暴政被美化为“仁政”。
- 未解提人肠:猛虎不会理解人类的痛苦,讽刺统治者对民生疾苦的漠视。
- 莫使猛虎伤:呼吁警惕猛虎般的权势者,避免其伤害百姓。
译文
山林暮色昏暗,风中林木沙沙作响。
百兽成为猛虎的食物,谁说猛虎是善良的?
猛虎虽被称为凶恶,却不懂人类的悲苦。
人们都说猛虎凶残,但更应提防它带来的伤害。
背景
- 历史背景:梅尧臣生活在北宋仁宗时期,庆历新政失败后社会矛盾激化,诗中“猛虎”暗喻权贵对百姓的压迫。
- 核心矛盾:通过猛虎食百兽的意象,揭露统治者以“仁政”之名行剥削之实。
- 作者立场:梅尧臣属“宋诗开山祖”,主张“文以载道”,此诗是其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赏析
- 艺术特色:
- 隐喻深刻:以“猛虎”象征暴政,以“百兽”喻指百姓,揭露“弱肉强食”的社会法则。
- 反诘手法:“谁言猛虎良?”质问世人,打破对权势者的盲目美化。
- 双关语:“未解提人肠”既写猛虎本性,亦暗指统治者对民生疾苦的麻木。
- 语言风格:
- 凝练如刀,仅用八句勾勒社会图景,如“风林夕噪黄”以风声喻乱世之音。
- 末句“莫使猛虎伤”直击人心,具有警示意义。
评价
- 后世赞誉:
- 清代赵翼评:“‘未解提人肠’五字,道尽暴君之恶,非深谙世者不能道。”
- 现代学者袁行霈称:“此诗以猛虎喻权贵,堪称宋代讽喻诗的巅峰之作。”
- 文化影响:
- “猛虎伤人”成为后世批判暴政的经典意象。
- 与《诗经·硕鼠》并称中国古代讽刺文学双璧。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