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州竹枝歌九首·其六

范成大

百衲畲山青间红,粟茎成穂豆成丛。
东屯平田秔米软,不到贫人饭甑中。

拼音

bǎi nà shē shān qīng jiān hóng,sù jīng chéng suì dòu chéng cóng。
dōng tún píng tián jīng mǐ ruǎn,bù dào pín rén fàn zèng zhōng。

注释

  1. 百衲:形容山地如僧衣补丁般零散(佛教用语转化)
  2. 畲山:采用刀耕火种的山地(”畲”读shē)
  3. 穂:同”穗”,谷物成熟结穗
  4. 东屯:夔州东部屯田区(宋代军垦田地)
  5. 秔米:优质粳米(”秔”同”粳”)
  6. 饭甑:古代木制蒸饭器具(《周礼》记载的炊具)

译文

补丁般的火耕山地青红交错,粟秆垂穗豆苗茂密丛生。
东屯沃土产的优质粳米,却永远盛不进穷人的饭甑。

背景

此诗作于淳熙二年(1175年)秋:

  1. 范成大任四川制置使推行”代耕法”改革
  2. 南宋夔州存在三种耕作制度:
    • 山地刀耕火种(畲田)
    • 屯田制军垦(东屯)
    • 地主庄园制
  3. 当地粮食分配严重不均

赏析

  1. 艺术特色:
  • 比喻创新:”百衲”喻零散山地
  • 色彩修辞:青(作物)/红(土壤)的视觉冲击
  • 对比艺术:沃土丰收与贫者无食的强烈反差
  1. 思想内涵:
  • 揭露宋代土地制度的深层矛盾
  • 展现山地农民的生存智慧
  • 体现儒家”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
  1. 语言突破:
  • “间”字的色彩调配功能
  • “软”字对米质的主观感受
  • “不到”的决绝语气

评价

  1. 元代《蜀中广记》:”讽夔州田制,此诗最见胆识”
  2. 明代李贽:”‘百衲’之喻,前无古人”
  3. 清代纪昀:”较白居易《杜陵叟》更见制度批判”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