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拼音
bù suí liú shuǐ mì xī yuán,xíng dào yuán tóu què wǎng rán。
shǐ xìn zhēn yuán xíng bù dào,yǐ qióng suí chù nòng chán yuán。
注释
- 惘然:失意、迷茫的样子
- 真源:真正的本源(指”理”或”道”)
- 倚筇:拄着竹杖(筇:qióng,一种竹子)
- 潺湲:水流缓慢的样子
- 弄:欣赏、把玩
译文
沿着流水寻找溪水源头,走到尽头却茫然若失。
方知真正的源头无法抵达,不如拄杖随处欣赏潺潺溪流。
背景
此诗作于庆元三年(1197年)春:
- 朱熹在建阳考亭讲学时
- 继前两首”云”、”水”主题后
- 反映晚年对”格物致知”的新思考
赏析
- 艺术特色:
- 叙事结构:完整记录一次”寻源-惘然-顿悟”的过程
- 意象选择:以”溪流”喻求道之路
- 语言风格:平实中见深意,朴素中含哲理
- 思想内涵:
- 对”源头活水”(前作)的深化思考
- 揭示认知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
- 提出”随处体认天理”的方法论
- 语言突破:
- “惘然”的传神表达
- “行不到”的哲学否定
- “弄潺湲”的生活情趣
评价
- 元代《宋诗纪事》:”较前二首更进一境,朱子自道所得”
- 明代王阳明:”‘随处弄潺湲’五字,已开’致良知’先声”
- 清代纪昀:”理学家诗,此篇最得风人旨趣”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