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大无外,旁薄下深广;
阴阳无停机,寒暑互来往。
皇牺古神圣,妙契一俯仰;
不待窥马图,人文已宣朗;
浑然一理贯,昭晰非象罔。
珍重无极翁,为我重指掌。
拼音
kūn lún dà wú wài,páng bó xià shēn guǎng;
yīn yáng wú tíng jī,hán shǔ hù lái wǎng。
huáng xī gǔ shén shèng,miào qì yī fǔ yǎng;
bù dài kuī mǎ tú,rén wén yǐ xuān lǎng;
hún rán yī lǐ guàn,zhāo xī fēi xiàng wǎng。
zhēn zhòng wú jí wēng,wèi wǒ zhòng zhǐ zhǎng。
注释
- 旁薄:广大无边貌
- 无停机:永不停息
- 皇牺:伏羲氏
- 妙契:精妙契合
- 马图:龙马负图(河图洛书)
- 昭晰:清晰明白
- 象罔:模糊不清
- 无极翁:指周敦颐
译文
昆仑广大无边际,气势磅礴覆四方;
阴阳运转永不息,寒暑交替自循常。
伏羲古圣显神通,俯仰之间契天机;
未待龙马负图现,人文光辉已昭彰。
万物贯通唯一理,清晰可辨非虚妄;
敬告无极周夫子,为我重申此真章。
背景
此诗作于绍熙五年(1194年):
- 朱熹任焕章阁待制期间
- 南宋理学官方化关键期
- 对周敦颐《太极图说》的诗学阐释
赏析
- 艺术特色:
- 三段式结构:宇宙→人文→理学
- 意象宏大:昆仑、阴阳、皇牺等
- 理语入诗:”一理贯””非象罔”等哲学概念
- 思想内涵:
- 阐发”理一分殊”的宇宙观
- 重构”人文肇始”的历史观
- 彰显”太极之理”的本体论
- 语言突破:
- “大无外”的哲学表述
- “妙契”的认知美学
- “指掌”的教学隐喻
评价
- 元代《宋元学案》:”紫阳诗中最具体系者”
- 明代王廷相:”‘一理贯’三字,括尽《近思录》精髓”
- 清代王夫之:”理学家诗,此篇堪称经义”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