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拼音

chóu chàng jiāng tóu jǐ shù méi,zhàng lí xíng rào qù huán lái。
qián shí xuě yā wú xún chù,zuó yè yuè míng yī jiù kāi。
zhé jì yáo lián rén sì yù,xiāng sī yīng hèn jié chéng huī。
chén yín rì luò hán yā qǐ,què wàng chái jīng dú zì huí。

注释

  1. 杖藜:拄着藜杖
  2. 劫成灰:佛教语,指劫火后的余灰(喻往事)
  3. 柴荆:柴门
  4. 遥怜:远方怜惜
  5. 沉吟:沉思吟咏

译文

江边几树梅花令人惆怅,拄杖徘徊去了又回。
前些时被雪覆盖无处寻,昨夜月明依旧绽放。
折梅遥寄怜惜玉人,相思应恨往事成灰。
沉思至日落鸦起,回望柴门独自归。

背景

此诗作于绍熙三年(1192年)冬:

  1. 朱熹在建阳考亭讲学时期
  2. 次韵友人诗作
  3. 反映晚年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赏析

  1. 艺术特色:
  • 时空转换:雪压→月明→日落的时序变化
  • 意象对比:梅花(生机)与劫灰(毁灭)
  • 情感曲线:惆怅→怜惜→恨→沉思
  1. 思想内涵:
  • 展现”格物致知”的观物方式
  • 表达”逝者如斯”的生命感悟
  • 体现”慎独”的精神境界
  1. 语言突破:
  • “去还来”的往复感
  • “依旧开”的坚韧感
  • “劫成灰”的沧桑感

评价

  1. 元代《宋诗纪事》:”晦翁咏梅,此篇最见风骨”
  2. 明代李东阳:”‘劫成灰’三字,含不尽之意”
  3. 清代王士禛:”二十八字中具见天地心”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