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密庵分韵赋诗得绝字

朱熹

闽乡饶奇山,仙洲故称杰。
巍然一峰高,复与众山绝。
传闻极目处,天水远明灭。
万里倏往还,三光下罗列。
我来发孤兴,径欲跻嵽嵲。
病骨竟支离,何当攀去辙。

拼音

mǐn xiāng ráo qí shān,xiān zhōu gù chēng jié。
wēi rán yī fēng gāo,fù yǔ zhòng shān jué。
chuán wén jí mù chù,tiān shuǐ yuǎn míng miè。
wàn lǐ shū wǎng huán,sān guāng xià luó liè。
wǒ lái fā gū xìng,jìng yù jī dié niè。
bìng gǔ jìng zhī lí,hé dāng pān qù zhé。

注释

  1. 仙洲:指武夷山(道教第十六洞天)
  2. 嵽嵲(dié niè):高峻的山峰
  3. 三光:日、月、星(《庄子·说剑》典)
  4. 支离:病弱憔悴(《庄子·人间世》典)
  5. 去辙:离去的车轮印(陶渊明典)

译文

闽地多奇山,武夷自古称雄杰。
巍峨一峰耸立,卓然与众山迥别。
传闻极目远望处,水天相接忽明灭。
万里河山瞬息过,日月星辰脚下列。
我今突发孤游兴,直欲攀登最高巅。
奈何病骨终难支,何时再续未了缘?

背景

此诗作于庆元三年(1197年)秋:

  1. 朱熹遭”庆元党禁”迫害期间
  2. 最后一次游武夷山所作
  3. 分韵诗会中抽得”绝”字为韵

赏析

  1. 艺术特色:
  • 空间建构:垂直(高峰)与水平(万里)的立体交织
  • 虚实相生:实写病体与虚写壮游的强烈反差
  • 炼字精妙:”倏”字写时空压缩,”罗列”显宇宙秩序
  1. 思想内涵:
  • 展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 表达”老骥伏枥”的生命意志
  • 暗含”道不行”的政治隐喻
  1. 语言突破:
  • “明灭”的光影动态
  • “孤兴”的情感张力
  • “去辙”的未尽之意

评价

  1. 元代《宋诗纪事》:”庆元遗响,字字带血”
  2. 明代王世贞:”‘三光罗列’四字,已具现代天文意识”
  3. 清代潘德舆:”较《九曲棹歌》更见沉郁”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