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儒忝师训,迷谬失其方。
一为狂瘖病,望道空茫茫。
颇闻东山园,芝术缘高冈。
瘖聋百不治,效在一探囊。
再拜药园翁,何以起膏肓。
拼音
xiǎo rú tiǎn shī xùn,mí miù shī qí fāng。
yī wéi kuáng yīn bìng,wàng dào kōng máng máng。
pō wén dōng shān yuán,zhī shù yuán gāo gāng。
yīn lóng bǎi bù zhì,xiào zài yī tàn náng。
zài bài yào yuán wēng,hé yǐ qǐ gāo huāng。
注释
- 忝师训:愧对师门教诲(《论语》”吾日三省吾身”典)
- 狂瘖病:癫狂失语症(喻思想困惑)
- 芝术:灵芝和白术(道教仙药)
- 探囊:从药囊取药(《后汉书·方术传》典)
- 膏肓:不治之症(《左传》”病入膏肓”典)
译文
我这小小儒生愧对师长的教诲,迷失方向,偏离了正道。
一旦染上癫狂失语的病症,遥望真理之路,只剩一片渺茫。
久闻东山有座药园,灵芝白术生长在高冈之上。
千百种顽疾都难以治愈,但或许探囊取药,便能见效。
我向药园老翁深深拜问:“该如何医治这深入膏肓的沉疴?”
背景
此诗作于淳熙十五年(1188年)春:
- 继前首参观药园后的思想感悟
- 南宋”道学”被质疑为”伪学”时期
- 以医喻道的特殊表达方式
赏析
- 艺术特色:
- 疾病隐喻:用”狂瘖”喻思想困境
- 问答结构:构建求医-施治的对话框架
- 医药意象:芝术/药囊/膏肓的体系化运用
- 思想内涵:
- 展现”治病求本”的认知方法
- 表达”尊师重道”的学术态度
- 阐发”格物致知”的实践路径
- 语言突破:
- “空茫茫”的迷茫感
- “一探囊”的顿悟感
- “起膏肓”的治疗感
评价
- 元代《宋诗纪事》:”以医喻学,此篇最见紫阳苦心”
- 明代李梴《医学入门》:”‘起膏肓’三字,可为医家座右铭”
- 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理学家自省诗,未有如此深切者”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