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拼音
zǎo shì shāng chūn mèng yǔ tiān ,kě kān fāng cǎo gèng qiān qiān 。
nèi guān chū cì qīng míng huǒ ,shàng xiàng xián fèn bái dǎ qián 。
zǐ mò luàn sī hóng chì bō ,lǜ yáng gāo yìng huà qiū qiān 。
yóu rén jì dé chéng píng shì ,àn xǐ fēng guāng sì xī nián 。
注释
- 梦雨:迷蒙细雨
- 芊芊:草木茂盛
- 内官:宦官
- 白打钱:寒食节宫廷赏钱
- 红叱拨:红色良马
- 紫陌:京城道路
- 承平:太平盛世
译文
本就为春雨伤怀难眠,怎堪芳草又这般茂盛蔓延。
宦官刚分发清明新火,宰相悠闲派发节庆赏钱。
大道上红马嘶鸣不断,绿杨高处映着彩绘秋千。
游人们追忆太平旧事,暗自欣喜风光似从前。
背景
此诗约作于昭宗乾宁年间(894-898),韦庄在长安任职时。黄巢之乱后的长安城试图恢复旧观,诗人通过清明节的表面繁华,揭示唐王朝”回光返照”的历史真相,是晚唐政治抒情诗的典范。
赏析
- 艺术手法:
- 双重反讽:以”喜”写”悲”的情感悖论
- 意象并置:宫廷(内官/上相)与民间(紫陌/秋千)的对照
- 色彩设计:”红叱拨””绿杨”的艳色反衬
- 结构精巧:前六句铺陈,末两句点睛
- 历史洞察:
- 表层:记录长安清明习俗
- 中层:展现社会虚假繁荣
- 深层:预言王朝必然倾覆
- “似昔年”三字暗含深刻批判
- 诗体创新:
- 将政治讽喻融入节令诗
- 开创”以乐景写哀思”的新范式
评价
- 古代评点:
- 《唐才子传》:”韦端己清明作,寓黍离之悲”
- 《唐诗快》:”‘似昔年’三字,血泪写成”
- 现代研究:
- 陈寅恪指出:”唐王朝的临终心电图”
- 叶嘉莹认为:”将政治寓言提升为艺术哲学”
- 文学史意义:
- 晚唐政治抒情诗的双璧之一(与《秦妇吟》并列)
- 标志性完成清明题材的历史化转型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