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宿春山逐谢公,清明时节出郊东。
马嘶芳草连天碧,人醉残花满地红。
野岸柳深莺并语,画桥风暖燕双通。
归来院落还相忆,独上高楼月正中。
拼音
jǐ xiǔ chūn shān zhú xiè gōng ,qīng míng shí jiē chū jiāo dōng 。
mǎ sī fāng cǎo lián tiān bì ,rén zuì cán huā mǎn dì hóng 。
yě àn liǔ shēn yīng bìng yǔ ,huà qiáo fēng nuǎn yàn shuāng tōng 。
guī lái yuàn luò hái xiàng yì ,dú shàng gāo lóu yuè zhèng zhōng 。
注释
- 谢公:谢灵运(借指雅游)
- 玉塘庄:长安郊外庄园
- 并语:双莺和鸣
- 双通:双燕对飞
- 月正中:午夜时分
译文
春日山居仿效谢公雅兴,清明时节同游城东郊野。
马嘶声里芳草碧连天际,人醉卧时落红铺满大地。
野岸柳荫深处黄莺对语,画桥暖风中燕子双飞。
归来回味白日游赏情景,独上高楼时已月悬中天。
背景
此诗作于咸通年间(860-874),来鹄在长安应举期间。时值晚唐,文人雅集风气盛行,诗人借清明郊游之机,将六朝山水审美与晚唐宴游文化相融合,展现了末世文人特有的闲雅情致。
赏析
- 艺术手法:
- 时空叙事:从白昼郊游到月夜追忆的完整闭环
- 视听交响:”马嘶””莺语”与”碧草””红花”的多维呈现
- 对仗艺术:”野岸”联的工对中见流动之美
- 用典出新:以”谢公”喻游而非隐
- 情感结构:
- 表层:清明雅集的欢愉
- 中层:对自然美的沉醉
- 深层:欢宴后的孤寂
- “独上”与”双通”的刻意对照
- 诗史价值:
- 晚唐”游宴诗”的代表作
- 清明题材的雅化转型标志
- 六朝山水诗在晚唐的回响
评价
- 古代评点:
- 《唐才子传》:”来公子游宴诗,犹有大历余韵”
- 《唐诗快》:”‘人醉残花’四字,晚唐绝调”
- 现代研究:
- 傅璇琮指出:”记录晚唐文人雅集的重要文本”
- 蒋寅认为:”将节令诗转化为艺术生活史的尝试”
- 文学史定位:
- 晚唐山水宴游诗的双璧之一(与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并列)
- 清明诗歌由民俗转向审美的关键节点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