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群公题中山寺

高适

平原十里外,稍稍云岩深。
遂及清净所,都无人世心。
名僧既礼谒,高阁复登临。
石壁倚松径,山田多栗林。
超遥尽巘崿,逼侧仍岖嶔。
吾欲休世事,于焉聊自任。

拼音

píng yuán shí lǐ wài,shāo shāo yún yán shēn。
suì jí qīng jìng suǒ,dōu wú rén shì xīn。
míng sēng jì lǐ yè,gāo gé fù dēng lín。
shí bì yǐ sōng jìng,shān tián duō lì lín。
chāo yáo jìn yǎn è,bī cè réng qū qīn。
wú yù xiū shì shì,yú yān liáo zì rèn。

注释

  1. 中山寺:疑为河北定州古刹(《元和郡县志》载”定州有中山故城”)
  2. 巘崿:险峻山崖(《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践莓苔之滑石,搏壁立之翠屏”)
  3. 岖嶔:山路崎岖(《楚辞·九叹》”山峻高以岖嶔”)
  4. 栗林:板栗树林(《周礼·地官》”树之榛栗”郑玄注)

译文

平原十里外,云绕山岩深。
终至清净地,涤尽尘俗心。
名僧已拜谒,高阁又登临。
石壁傍松径,山田遍栗林。
远眺尽险峰,近行仍崎岖。
我欲抛世事,于此暂栖身。

背景

此诗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反映:

  1. 地理特征:河北平原向太行山过渡带
  2. 佛教发展:盛唐北方寺院经济(栗树种植)
  3. 隐逸文化:士人”中隐”观念的兴起
  4. 仕途困境:高适首次科举落第后的心态

赏析

  1. 艺术特色:
  • 空间推移(平原-云岩-寺阁)
  • 视角转换(远眺-近行)
  • 心物互动(涤心-栖身)
  • 结句超脱
  1. 情感结构:
    寻幽探胜→礼佛登高→山水观照→隐逸宣言
    四重境界升华
  2. 核心意象:
  • “云岩”的宗教象征
  • “栗林”的经济隐喻
  • “巘崿”的精神投射

评价

  1. 宋·刘辰翁《高常侍集评》:”‘无人世心’五字,得王孟山水诗髓”
  2.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后四句即谢灵运’虑澹物自轻’意而更简劲”
  3.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结语得陶公《归去来》神韵”
  4. 近人陈贻焮:”盛唐山水诗中的经济地理标本”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