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作二首·其一

高适

匈奴终不灭,塞下徒草草。
唯见鸿雁飞,令人想宝刀。

拼音

Xiōng nú zhōng bù miè,sài xià tú cǎo cǎo。
Wéi jiàn hóng yàn fēi,lìng rén xiǎng bǎo dāo。

注释

  1. 武威:河西走廊重镇(今甘肃武威)
  2. 草草:忧虑不安貌(《诗经·小雅》典)
  3. 鸿雁:象征边塞乡愁
  4. 宝刀:喻指建功立业的抱负
  5. 匈奴:代指唐代突厥等游牧民族

译文

匈奴终究难剿灭,边关将士空忧劳。
唯见天际鸿雁过,令人抚剑思战袍。

背景

此诗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年),高适任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掌书记时。针对唐与吐蕃、突厥的长期拉锯战,抒发边防将士的复杂心态。

赏析

  1. ​艺术特色​​:
  • 意象经营:”鸿雁”与”宝刀”的虚实对照
  • 情感克制:”徒””唯”的限定性表达
  • 时空压缩:从”不灭”到”想”的心理过程
  • 语言凝练:二十字涵盖边塞多重主题
  1. ​思想内涵​​:
  • 军事认知:对边疆战事的理性判断
  • 将士心理:忧患与豪情的矛盾交织
  • 历史规律:民族冲突的长期性认知

评价

  1. 明代唐汝询《唐诗解》:
    “‘想宝刀’三字,写尽志士壮心。”
  2.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
    “二十字中,有无限边关感慨。”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