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无宿诺,兹道未为难。
万里赴知己,一言诚可叹。
马蹄经月窟,剑术指楼兰。
地出北庭尽,城临西海寒。
森然瞻武库,铿尔听琅玕。
壮志吞鸿鹄,遥心伴鶺鴒。
所嗟无产业,妻子未相安。
万里赴知己,此行为谁欢。
拼音
Gǔ rén wú sù nuò,zī dào wèi wéi nán。
Wàn lǐ fù zhī jǐ,yī yán chéng kě tàn。
Mǎ tí jīng yuè kū,jiàn shù zhǐ lóu lán。
Dì chū běi tíng jìn,chéng lín xī hǎi hán。
Sēn rán zhān wǔ kù,kēng ěr tīng láng gān。
Zhuàng zhì tūn hóng hú,yáo xīn bàn jí líng。
Suǒ jiē wú chǎn yè,qī zǐ wèi xiāng ān。
Wàn lǐ fù zhī jǐ,cǐ xíng wéi shuí huān。
注释
- 宿诺:隔夜的承诺(指信守诺言)
- 月窟:极西之地(指西域)
- 楼兰:西域古国(代指边患)
- 北庭:北庭都护府(今新疆吉木萨尔)
- 琅玕:美玉(喻人才)
- 鶺鴒:兄弟友爱(典出《诗经》)
译文
古人重诺不隔夜,此道今人亦不难。
万里赴边为知己,一诺千金诚可叹。
马蹄踏遍西域地,剑术直指楼兰关。
疆域远至北庭尽,孤城临海朔风寒。
肃然瞻仰军械库,铿锵如闻玉声传。
壮志凌云吞鸿鹄,遥念兄弟情谊坚。
可叹家中无产业,妻儿生计未得安。
万里远行为知己,此去谁能共欢颜?
背景
此诗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高适50岁在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时。为赠别同僚狄司马(名未详)赴北庭都护府任职而作,反映盛唐时期边将的忠诚与家庭困境。
赏析
- 艺术特色:
- 典故运用:”宿诺””鶺鴒”的经典化用
- 军事意象:”月窟””楼兰”的西域符号
- 对仗工整:”马蹄”/”剑术”,”地出”/”城临”
- 情感跌宕:从壮志到家庭困境的转折
- 思想内涵:
- 信义观:对”一诺千金”的推崇
- 家国观:忠孝难两全的困境
- 兄弟情:对同僚的深厚情谊
- 边疆意识:对西域疆土的重视
评价
- 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
“‘壮志’二句,写尽边将气骨。” - 清代方东树《昭昧詹言》:
“高适此作,可作《汉书·西域传》诗注。”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