宓公琴台诗三首·其一

高适

宓子昔为政,鸣琴登此台。
琴和人亦闲,千载称其才。
临眺忽凄怆,人琴安在哉。
悠悠此天壤,唯有颂声来。

拼音

mì zǐ xī wéi zhèng,míng qín dēng cǐ tái。
qín hé rén yì xián,qiān zǎi chēng qí cái。
lín tiào hū qī chuàng,rén qín ān zài zāi。
yōu yōu cǐ tiān rǎng,wéi yǒu sòng shēng lái。

注释

  1. 宓公:宓子贱(春秋鲁国人,《吕氏春秋》载其”鸣琴而治”)
  2. 琴台:宓子贱弹琴处(《说苑》”宓子贱治单父,弹琴身不下堂”)
  3. 天壤:天地(《庄子·应帝王》”以天地为棺椁”)
  4. 颂声:歌颂之声(《诗经·周颂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

译文

宓子昔日施政时,抚琴登上此高台。
琴声悠扬人闲适,千载传颂其贤才。
登临远眺忽悲怆,人与琴声今安在?
悠悠天地恒久远,唯有颂歌随风来。

背景

此诗作于天宝八载(749年),反映:

  1. 政治理想:儒家德治思想
  2. 历史记忆:宓子贱”鸣琴而治”典故
  3. 现实讽喻:对天宝年间苛政的批评
  4. 地理特征:单父县(今山东单县)古迹

赏析

  1. 艺术特色:
  • 今昔对照(昔-今)
  • 虚实相生(琴声-颂声)
  • 时空拓展(千载-天壤)
  • 结句悠远
  1. 情感结构:
    追慕先贤→琴政称颂→物是人非→德音永存
    四重意境升华
  2. 核心意象:
  • “鸣琴”的德政象征
  • “琴台”的历史见证
  • “颂声”的精神传承

评价

  1. 宋·刘辰翁《高常侍集评》:”‘颂声来’三字,见诗人尚德之心”
  2. 明·唐汝询《唐诗解》:”后四句即陈子昂’前不见古人’意而更含蓄”
  3. 清·王士禛《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二十八字具《春秋》微言大义”
  4. 近人闻一多:”盛唐政治诗的儒家理想表达”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