宓公琴台诗三首·其三

高适

皤皤邑中老,自夸邑中理。
何必升君堂,然后知君美。
开门无犬吠,早卧常晏起。
昔人不忍欺,今我还复尔。

拼音

pó pó yì zhōng lǎo,zì kuā yì zhōng lǐ。
hé bì shēng jūn táng,rán hòu zhī jūn měi。
kāi mén wú quǎn fèi,zǎo wò cháng yàn qǐ。
xī rén bù rěn qī,jīn wǒ huán fù ěr。

注释

  1. 皤皤:白发苍苍(《诗经·小雅》”皤皤黄发”)
  2. 邑中理:治理县政(《论语·公冶长》”千室之邑,可使治其赋”)
  3. 晏起:晚起(《礼记·内则》”孺子早寝晏起”)
  4. 不忍欺:典出宓子贱”不忍欺”之治(《说苑》载其”任人而治”,百姓不忍欺)

译文

白发邑中老,自夸善治县。
何须登琴堂,方知宓公贤。
开门无犬吠,早睡常晚起。
昔人存仁政,今我效前贤。

背景

此诗作于天宝八载(749年),反映:

  1. 吏治思想:儒家仁政理念
  2. 历史记忆:宓子贱”不忍欺”典故
  3. 现实讽喻:对天宝苛政的批评
  4. 地方治理:唐代县令的施政实践

赏析

  1. 艺术特色:
  • 今古对话(昔人-今我)
  • 生活白描(犬吠-晏起)
  • 政俗互证(自夸-效法)
  • 结句呼应
  1. 情感结构:
    老吏自述→治政心得→日常生活→历史传承
    四重意脉推进
  2. 核心意象:
  • “皤皤”的德高象征
  • “犬吠”的治平标志
  • “不忍欺”的仁政内核

评价

  1. 宋·刘辰翁《高常侍集评》:”‘无犬吠’三字,见太平气象”
  2. 明·唐汝询《唐诗解》:”后四句即陶渊明’狗吠深巷中’意而更入世”
  3. 清·王士禛《唐人万首绝句选》评:”二十八字具《豳风·七月》遗意”
  4. 近人闻一多:”盛唐地方治理的诗意标本”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