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头尽白,与我忽相访。
手持青竹竿,日暮淇水上。
虽老美容色,虽贫亦闲放。
钓鱼三十年,中心无所向。
拼音
Yě rén tóu jìn bái,yǔ wǒ hū xiāng fǎng。
Shǒu chí qīng zhú gān,rì mù qí shuǐ shàng。
Suī lǎo měi róng sè,suī pín yì xián fàng。
Diào yú sān shí nián,zhōng xīn wú suǒ xiàng。
注释
- 野人:山野隐士(典出《论语》)
- 青竹竿:钓竿(象征隐逸生活)
- 闲放:悠闲自在(《庄子》意)
- 中心:内心本真(《诗经》典)
- 无所向:无特定追求(道家思想)
译文
隐士白发已苍苍,与我偶遇淇水旁。
手持青青竹钓竿,日暮独坐水中央。
虽老犹存好气色,虽贫自在乐徜徉。
垂钓生涯三十载,心无挂碍自安详。
背景
此诗作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秋,高适30岁漫游至淇水流域时。通过塑造超脱物外的隐士形象,反映诗人早期对仕隐矛盾的思考。
赏析
- 艺术特色:
- 白描手法:四组场景的递进呈现
- 色彩对照:”白”发与”青”竹的视觉冲击
- 时空浓缩:”三十年”的人生跨度
- 语言凝练:四十字塑造完整形象
- 思想内涵:
- 隐逸观:对道家生活方式的认同
- 价值观:精神自由高于物质富足
- 生命观:衰老与精神的辩证关系
- 审美观:朴素中见高致的艺术追求
评价
- 明代钟惺《唐诗归》:
“‘无所向’三字,道尽隐者真谛。” - 清代王士禛《带经堂诗话》:
“高适此作,可续陶渊明《饮酒》诗。”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