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公德何广,临变莫能欺。
三请皆不忍,妖星终自移。
君心本如此,天道岂无知。
注释
- 景公:宋景公(春秋宋国国君,《吕氏春秋》载其”荧惑守心”典故)
- 三请:太史三次建议转嫁灾祸(《新序》载”祸当君身,可移于相”)
- 妖星:荧惑星(火星,古人认为其主灾异)
- 天道:自然规律与道德法则(《尚书》”天道福善祸淫”)
译文
景公仁德广无边,面临灾变不可欺。
三次请求皆不忍,妖星最终自迁移。
君王本心即如此,天道岂能无感知?
背景
此诗作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反映:
- 政治理想:儒家仁政德治理念
- 天人观念:德政感天的思想传统
- 历史典故:春秋时期的明君典范
- 现实寄托:对开元盛世的道德期许
赏析
- 艺术特色:
- 典故活用(三请-妖星)
- 问答结构(何广-岂无知)
- 理趣相生(君心-天道)
- 结句警策
- 思想内涵:
德政感天→仁者无敌→天人感应
三重哲理升华 - 核心意象:
- “妖星”的天象警示
- “三请”的道德抉择
- “天道”的终极正义
评价
- 宋·刘辰翁《高常侍集评》:”‘岂无知’三字,见诗人天人相与之理”
- 明·唐汝询《唐诗解》:”二十字具《春秋》微言大义”
-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结句得《尚书》’天道福善’之旨”
- 近人陈贻焮:”盛唐政治诗的道德寓言”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