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中十首·其五

高适

登高临旧国,怀古对穷秋。
落日鸿雁度,寒城砧杵愁。
昔贤不复有,行矣莫淹留。

拼音

dēng gāo lín jiù guó,huái gǔ duì qióng qiū。
luò rì hóng yàn dù,hán chéng zhēn chǔ chóu。
xī xián bù fù yǒu,xíng yǐ mò yān liú。

注释

  1. 旧国:指春秋宋国故都(今河南商丘)
  2. 穷秋:深秋(《楚辞·九辩》”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廪秋”)
  3. 砧杵:捣衣工具(《子夜四时歌》”佳人理寒服,万结砧杵劳”)
  4. 淹留:久留(《楚辞·离骚》”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译文

登高远眺旧都城,怀古伤今对深秋。
落日余晖鸿雁度,寒城暮色捣衣愁。
往昔贤士不复在,启程莫要久淹留。

背景

此诗作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反映:

  1. 地理特征:宋中地区的历史遗迹
  2. 季节意象:深秋的典型物候特征
  3. 历史追思:对春秋宋国贤士的怀念
  4. 个人境遇:高适早期漫游的羁旅情怀

赏析

  1. 艺术特色:
  • 时空交融(旧国-穷秋)
  • 视听结合(鸿雁-砧杵)
  • 今昔对照(昔贤-行矣)
  • 结句决绝
  1. 情感结构:
    登临所见→秋景渲染→历史追忆→决意前行
    四重意境递进
  2. 核心意象:
  • “鸿雁”的迁徙象征
  • “砧杵”的思乡寄托
  • “淹留”的人生抉择

评价

  1. 宋·刘辰翁《高常侍集评》:”‘莫淹留’三字,见诗人进取之志”
  2.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后二句即王粲’悟彼下泉人’意而更劲健”
  3.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砧杵句,得《子夜》捣衣真味”
  4. 近人闻一多:”盛唐羁旅诗的典型范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