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爱宓子贱,鸣琴能自亲。
邑中静无事,岂不由其身?
何意千年后,寂寞无此人。
拼音
cháng ài mì zǐ jiàn,míng qín néng zì qīn。
yì zhōng jìng wú shì,qǐ bù yóu qí shēn?
hé yì qiān nián hòu,jì mò wú cǐ rén。
注释
- 宓子贱:春秋鲁国人(《说苑》载其”鸣琴而治单父”)
- 鸣琴:喻无为而治(《吕氏春秋》”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
- 自亲:自然亲和(《论语》”君子笃于亲”)
- 千年:虚指,言时间久远(《庄子》”千岁厌世”)
译文
常爱宓子贱其人,鸣琴而治自相亲。
县中宁静无争讼,岂非因他德化深?
谁知千载之后日,寂寞再无此贤臣。
背景
此诗作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反映:
- 政治理想:儒家德治理念
- 历史追慕:对古代贤吏的向往
- 现实感慨:对当时吏治的隐忧
- 时间意识:古今对比的哲思
赏析
- 艺术特色:
- 用典精当(鸣琴-自亲)
- 问答结构(岂不-何意)
- 今古对照(千年-寂寞)
- 结句怅惘
- 思想内涵:
德政理想→治世典范→现实缺失
三重意蕴递进 - 核心意象:
- “鸣琴”的德治象征
- “静无事”的理想境界
- “寂寞”的现实感慨
评价
- 宋·刘辰翁《高常侍集评》:”‘无此人’三字,见诗人思贤之切”
-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二十字具《说苑》政理精髓”
-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结句得《孟子》’五百岁必有王者兴’之叹”
- 近人陈贻焮:”盛唐政治诗的理想主义表达”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