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百丈峰二首·其一

高适

朝登百丈峰,遥望燕支道。
汉垒青冥间,胡天白如扫。
忆昔霍将军,连年此征讨。
匈奴终不灭,寒山徒草草。
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

拼音

zhāo dēng bǎi zhàng fēng,yáo wàng yān zhī dào。
hàn lěi qīng míng jiān,hú tiān bái rú sǎo。
yì xī huò jiāng jūn,lián nián cǐ zhēng tǎo。
xiōng nú zhōng bù miè,hán shān tú cǎo cǎo。
wéi jiàn hóng yàn fēi,lìng rén shāng huái bào。

注释

  1. 百丈峰:河西走廊山峰(今甘肃境内)
  2. 燕支道:通往燕支山要道(燕支山产燕支草,匈奴妇女取以为饰)
  3. 汉垒:汉代边防堡垒遗址
  4. 霍将军:霍去病(西汉名将,六击匈奴)

译文

清晨登上百丈峰,遥望燕支山古道。
汉时堡垒耸云霄,胡地长空净如扫。
追忆当年霍将军,连年在此战匈奴。
匈奴终究未灭尽,空留寒山草萋萋。
唯见天际鸿雁过,令人惆怅满伤悲。

背景

此诗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反映:

  1. 地理特征:河西走廊历史遗迹
  2. 历史记忆:汉代与匈奴的战争
  3. 现实观照:唐与吐蕃的边境对峙
  4. 个人境遇:高适任河西节度使判官

赏析

  1. 艺术特色:
  • 今昔对照(汉垒-胡天)
  • 时空压缩(霍将军-鸿雁)
  • 色彩对比(青冥-白如扫)
  • 结句苍凉
  1. 意象系统:
    空间意象(峰-道) → 历史意象(汉垒-霍将) → 自然意象(鸿雁-寒山)
  2. 情感脉络:
    登高望远→历史追忆→现实感慨→惆怅伤怀(四重递进)

评价

  1. 宋·刘辰翁:”‘徒草草’三字,具《黍离》之悲”
  2. 明·胡震亨:”后四句即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意”
  3. 清·王士禛:”白如扫句,得岑参边塞诗真髓”
  4. 近人闻一多:”盛唐边塞怀古诗的双重时空”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