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词

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拼音

cháng dī chūn shuǐ lǜ yōu yōu,
quǎn rù zhāng hé yī dào liú。
mò tīng shēng shēng cuī qù zhào,
táo xī qiǎn chù bù shèng zhōu。

注释

  1. 畎:田间水沟
  2. 漳河:卫河支流,在今河北、河南交界
  3. 去棹:离去的船桨声
  4. 不胜舟:承受不了船只的重量

译文

长堤边的春水碧绿悠远,田间沟渠汇入漳河一同流淌。
别理会那声声催促开船的桨声,桃花溪水太浅,实在载不动离愁。

背景

此诗约作于开元年间(713-741),是王之涣在春日饯别宴上即兴之作。诗中通过春水、桃溪等意象,将离愁别绪物化为具体的自然景物,体现了盛唐诗人含蓄深婉的抒情风格。

赏析

  1. 意象特征:
  • 水系意象:”春水””漳河””桃溪”构成流动画面
  • 听觉意象:”催去棹”强化离别氛围
  • 色彩意象:”绿悠悠”奠定抒情基调
  1. 艺术手法:
  • 比兴手法:以水浅喻愁重
  • 通感运用:将离愁转化为视觉化的”不胜舟”
  • 反语修辞:”莫听”实为”不忍听”
  1. 情感表达:
  • 前两句写景铺垫
  • 后两句抒情转折
  • “不胜舟”三字尽显离愁之重

评价

  1.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评:”不言愁而愁自见,最得含蓄之妙”
  2. 清代王士禛《唐人万首绝句选》称:”‘不胜舟’三字,化抽象为具体,真绝唱也”
  3. 现代学者认为此诗开创了”以水喻愁”的新范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