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
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
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
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
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
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
拼音
Pí mǎ wò cháng bǎn,xī yáng xià tōng jīn。
Shān fēng chuī kōng lín,sà sà rú yǒu rén。
Cāng mín jì liáng yǔ,shí lù wú fēi chén。
Qiān niàn jí mù jié,wàn lài bēi xiāo chén。
Tí jué zuó yè míng,huì cǎo sè yǐ chén。
Kuàng zài yuǎn xíng kè,zì rán duō kǔ xīn。
注释
- 通津:四通八达的渡口
- 苍旻:苍天(特指秋季天空)
- 鶗鴂:杜鹃鸟(暮春鸣叫,此处反季节出现)
- 蕙草:香草(喻指高洁品格)
- 萧辰:萧瑟的时辰(指深秋)
译文
疲马卧倒长坡前,夕阳西沉渡口边。
山风穿掠空寂林,飒飒似有行人潜。
秋空初晴凉雨歇,石径洁净无飞烟。
千般愁绪聚暮节,万籁齐悲萧瑟天。
杜鹃昨夜反常鸣,蕙草失色凋零先。
况乃漂泊远行客,自是艰辛倍增添。
背景
此诗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年)深秋,岑参38岁赴安西途中,记录荒僻山行的孤寂体验。
赏析
- 艺术特色:
- 反常意象:反季节的”鶗鴂鸣”
- 通感运用:”如有人”的听觉错觉
- 色彩暗示:”蕙草陈”的品格隐喻
- 情景交融:将自然景象情感化
- 思想内涵:
- 生命焦虑:对反常天象的敏锐感知
- 羁旅孤寂:”远行客”的存在困境
- 时间意识:”暮节”蕴含的盛衰之感
- 中唐先声:从雄浑转向沉郁的审美嬗变
评价
- 明代陆时雍《诗镜》:
“‘飒飒如人’四字,穷尽山行孤危之感” -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
“十二句间,已见大历诗风端倪”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