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

常建

一身为轻舟,落日西山际。
常随去帆影,远接长天势。
物象归余清,林峦分夕丽。
亭亭碧流暗,日入孤霞继。
渚日远阴映,湖云尚明霁。
林昏楚色来,岸远荆门闭。
至夜转清迥,萧萧北风厉。
沙边雁鹭泊,宿处蒹葭蔽。
圆月逗前浦,孤琴又摇曳。
泠然夜遂深,白露沾人袂。

​拼音

yī shēn wéi qīng zhōu, luò rì xī shān jì.
cháng suí qù fān yǐng, yuǎn jiē cháng tiān shì.
wù xiàng guī yú qīng, lín luán fēn xī lì.
tíng tíng bì liú àn, rì rù gū xiá jì.
zhǔ rì yuǎn yīn yìng, hú yún shàng míng jì.
lín hūn chǔ sè lái, àn yuǎn jīng mén bì.
zhì yè zhuǎn qīng jiǒng, xiāo xiāo běi fēng lì.
shā biān yàn lù bó, sù chù jiān jiā bì.
yuán yuè dòu qián pǔ, gū qín yòu yáo yè.
líng rán yè suì shēn, bái lù zhān rén mèi.

​注释​

  1. 轻舟:象征超脱世俗的心境
  2. 西山际:西山的天际线
  3. 去帆影:远去的船帆影子
  4. 长天势:辽阔天空的态势
  5. 物象:自然景物
  6. 林峦:山林峰峦
  7. 夕丽:夕阳的美丽
  8. 亭亭:高耸挺立的样子
  9. 碧流:清澈的流水
  10. 孤霞:孤独的晚霞
  11. 渚日:水边落日
  12. 明霁:晴朗明净
  13. 楚色:楚地的景色
  14. 荆门:山名,此处指远山
  15. 清迥:清幽深远
  16. 蒹葭:芦苇
  17. 前浦:前方的水滨
  18. 孤琴:独奏的琴声
  19. 泠然:清凉的样子
  20. 人袂:人的衣袖

​译文​

我愿化作一叶轻舟,停泊在夕阳西下的天际。
常追随着远去的帆影,连接着辽阔长空的壮丽。
万物归于清澈宁静,山林分享夕阳的美丽。
挺立的碧流渐暗,落日被孤霞接替。
水边落日映远阴,湖上云霞仍明霁。
树林昏暗楚色来,远岸荆门已关闭。
入夜更显清幽远,萧萧北风渐凌厉。
沙边雁鹭已栖息,夜宿处芦苇遮蔽。
圆月逗留在前浦,孤琴又再摇曳。
清凉夜色渐深沉,白露沾湿人衣袂。

背景​

此诗作于盛唐时期,反映了常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描绘西山暮色至夜深的景色变化,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超脱尘世的愿望,展现了盛唐文人典型的隐逸情怀。

赏析​

  1. 时间结构:
  • 全诗按时间顺序展开,从”落日”到”日入”再到”至夜”,最后”夜遂深”
  • 每个时段选取典型意象:晚霞、北风、圆月、白露
  1. 空间描写:
  • 由远及近:从”长天势”到”前浦”
  • 由大及小:从宏观的”林峦”到微观的”白露”
  1. 艺术特色:
  • 光影变化:从”夕丽”到”碧流暗”再到”明霁”
  • 声色结合:视觉的”圆月”与听觉的”孤琴”
  • 动静相生:动态的”去帆影”与静态的”雁鹭泊”
  1. 情感表达:
  • 前八句:展现对自然美景的沉醉
  • 后八句:抒发超然物外的隐逸之志
  • “一身为轻舟”的比喻凸显主体与自然的融合

评价​

  1. 明代胡应麟《诗薮》评:”常建诸作,如清溪白石,自然可爱。”
  2.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称:”结句’白露沾人袂’,得陶渊明’带月荷锄归’之趣。”
  3. 现代学者认为此诗开创了”时间递进式”山水诗的新写法。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