晦日马镫曲稍次中流作

常建

夜寒宿芦苇,晓色明西林。
初日在川上,便澄游子心。
秦天无纤翳,郊野浮春阴。
波静随钓鱼,舟轻绿水深。
出浦见千里,旷然谐远寻。
扣船应渔父,因唱沧浪吟。

拼音

yè hán sù lú wěi,xiǎo sè míng xī lín。
chū rì zài chuān shàng,biàn chéng yóu zǐ xīn。
qín tiān wú xiān yì,jiāo yě fú chūn yīn。
bō jìng suí diào yú,zhōu qīng lǜ shuǐ shēn。
chū pǔ jiàn qiān lǐ,kuàng rán xié yuǎn xún。
kòu chuán yīng yú fù,yīn chàng cāng làng yín。

注释

  1. 晦日:农历月末最后一天
  2. 马镫曲:河流弯曲处
  3. 纤翳:微小的云翳
  4. 春阴:春天的云气
  5. 沧浪吟:隐士之歌,典出《楚辞·渔父》

译文

夜寒露宿在芦苇丛中,晨光已照亮西边山林。
初升的太阳映在河面,顿时澄澈了游子的心。
秦地的天空澄净无云,郊野浮动着春日云气。
平静的水波随鱼漂动,轻舟划过深深的绿水。
驶出河浦望见千里景,豁然开朗适合远游。
敲击船舷应和渔父,因而唱起沧浪之歌。

背景

此诗作于天宝年间(742-756),常建游历秦地时所作。诗中描写了早春晦日清晨的河景,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展现了盛唐文人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风貌。

赏析

  1. 时间推移:
  • 从”夜寒”到”晓色”到”初日”
  1. 空间转换:
  • 由近及远:芦苇丛→西林→千里景
  1. 意境营造:
  • “澄游子心”写心境澄明
  • “旷然谐远寻”显胸怀开阔
  1. 用典自然:
  • “沧浪吟”化用楚辞不露痕迹

评价

  1. 明代钟惺《唐诗归》评:”常建此作,得楚骚清远之致。”
  2.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称:”‘波静随钓鱼’五字,是画家所谓’没骨法’。”
  3. 现代学者认为此诗体现了盛唐山水诗的自然天成。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