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
拼音
jiā yuán hǎo zài shàng liú qín,chǐ zuò míng shí shī lù rén。
kǒng féng gù lǐ yīng huā xiào,qiě xiàng cháng ān dù yī chūn。
注释
- 好在:依旧安好
- 留秦:留在长安(秦地)
- 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 失路人:科举落第者
- 莺花:代指故乡景物
译文
故乡依旧安好,我却滞留长安,羞于在这盛世成为落第之人。
唯恐遇见故乡的莺花嘲笑,姑且在长安再度过一个春天。
背景
此诗作于开元年间(713-741),常建科举落第后滞留长安时所作。诗中通过落第士子的心理描写,反映了唐代科举制度下文人的普遍境遇,展现了盛唐时期文人仕进与自尊的矛盾心理。
赏析
- 心理刻画:
- “耻作”体现自尊
- “恐逢”表现敏感
- “且向”显示无奈
- 艺术特色:
- 以”莺花笑”拟人化手法
- 反讽笔法(”明时”与”失路”)
- 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
- 时代意义:
反映盛唐科举制度下:
- 士子的普遍焦虑
- 功名与尊严的冲突
- 都城与故乡的空间对立
评价
-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评:”落第诗,常建最得风人之旨。”
- 清代贺裳《载酒园诗话》称:”‘莺花笑’三字,写尽举子辛酸。”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