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四首·其一

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拼音

yù bó cháo huí wàng dì xiāng,wū sūn guī qù bù chēng wáng。
tiān yá jìng chù wú zhēng zhàn,bīng qì xiāo wéi rì yuè guāng。

注释

  1. 玉帛:朝聘用的玉器和丝织品,代指和平
  2. 乌孙:汉代西域国名,此处借指少数民族政权
  3. 兵气:战争气氛
  4. 销:消散

译文

使臣带着玉帛朝贡回望京城,乌孙归顺后不再妄自称王。
遥远边疆终于迎来和平,战争的阴霾化作日月的光辉。

背景

此诗作于开元盛世(713-741)期间,常建有感于唐朝与周边民族和平相处而作。诗中通过边疆和平景象的描写,歌颂了盛唐时期的民族和睦政策,反映了”天可汗”制度下的国际秩序。

赏析

  1. 意象运用:
  • “玉帛”象征和平外交
  • “日月光”喻指盛世光辉
  • “天涯静处”的空间意境
  1. 艺术特色:
  • 以小见大(通过乌孙写天下)
  • 化实为虚(兵气化为日月)
  • 时空拓展(从朝堂到天涯)
  1. 思想内涵:
  • 歌颂和平反战思想
  • 展现盛唐气象
  • 表达天下一家的理想

评价

  1. 明代唐汝询《唐诗解》评:”二十八字,写尽太平气象。”
  2.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称:”常建《塞下曲》,最得风人温柔敦厚之旨。”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