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阴风动地来,明君祠上望龙堆。
髑髅皆是长城卒,日暮沙场飞作灰。
拼音
běi hǎi yīn fēng dòng dì lái, míng jūn cí shàng wàng lóng duī.
dú lóu jiē shì cháng chéng zú, rì mù shā chǎng fēi zuò huī.
注释
- 北海:指贝加尔湖,代指极北边地
- 明君祠:王昭君祠堂
- 龙堆:白龙堆沙漠,在罗布泊以东
- 髑髅:死人的头骨
- 长城卒:戍守长城的士兵
译文
北疆的阴风铺天盖地而来,我在昭君祠遥望白龙堆沙漠。
那些白骨都是长城的守军,日暮时分在沙场纷飞如灰。
背景
此诗作于开元后期(730-741),常建游历边塞时所作。诗中通过沙场白骨的描写,揭示了战争残酷的本质,反映了盛唐时期文人对于边塞战争的深刻反思。
赏析
- 意象组合:
- 自然意象:阴风、沙场、日暮
- 人文意象:明君祠、长城卒
- 死亡意象:髑髅、飞灰
- 艺术特色:
- “动地来”的夸张笔法
- “飞作灰”的震撼比喻
- 今昔对比(明君和与战争惨状)
- 思想内涵:
- 反战思想的深刻表达
- 对戍边将士的哀悼
- 历史与现实的交织
评价
- 明代胡应麟《诗薮》评:”二十八字,写尽沙场惨烈。”
- 清代王夫之《唐诗评选》称:”‘飞作灰’三字,是泣血语。”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