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露悴百草,时菊独妍华。
物性有如此,寒暑其奈何。
掇英泛浊醪,日入会田家。
尽醉茅檐下,一生岂在多。
拼音
shuāng lù cuì bǎi cǎo,shí jú dú yán huá。
wù xìng yǒu rú cǐ,hán shǔ qí nài hé。
duō yīng fàn zhuó láo,rì rù huì tián jiā。
jìn zuì máo yán xià,yī shēng qǐ zài duō。
注释
- 效陶彭泽:模仿陶渊明(曾任彭泽令)诗风
- 悴:使…凋零
- 时菊:应时的菊花
- 浊醪:浊酒
- 田家:农家
译文
寒霜白露使百草凋零,唯有秋菊独自绽放光华。
万物本性既是如此,寒来暑往又能怎样?
采菊酿酒自得其乐,日落时分与农人共饮。
醉倒在茅屋檐下,一生所求何必太多?
背景
此诗作于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韦应物罢官闲居期间。诗人刻意模仿陶渊明的诗风与生活态度,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是其”效陶”系列的代表作。
赏析
- 艺术特色:
- 陶诗风格的刻意模仿(意象、用词、句式)
- 哲理与生活的自然融合
- “悴”与”妍”的对比运用
- 思想内涵:
- 对陶渊明精神的追慕
- 对物性自然的深刻认知
- 知足常乐的人生哲学
- 语言特点:
- “其奈何”的散文化表达
- “岂在多”的反问收束
- 质朴中见深致的语言风格
评价
- 宋代苏轼:”韦苏州效陶,最近其真”
- 明代胡应麟:”唐人学陶,此作第一”
- 《唐诗归》:”结句得靖节神髓”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